先前曾閱讀《海脈山岸的瑞士人》,內容記錄的是東海岸近50位來自白冷會 ( 或譯伯利恆 ) 的傳教士,在20世紀50年代跨越半個地球,從富裕的瑞士抵達貧脊偏僻來到東台灣海岸山脈。他們建醫院,學校,啟智中心, 一點一滴默默的做他們該做的事。
他們並非不想念瑞士的家鄉,但若你有機會遇見他們,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臺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而臺東縱谷更是臺灣最漂亮的所在。」
他們大多數很年輕就到台灣,一生都落腳在當時相當貧瘠的海岸山脈,和原住民生活在一起,用他們的知識與奉獻,為沒有血緣關係的臺東人們付出全部。其中,許多人最後埋骨台灣,被原住民迎進祖墳,視為祖先一樣地守護。
文字的限制讓我無法表達內心的感動,透過這群傳教士的生命故事會明白,什麼是奉獻的生命之愛~真正無條件的愛
公東的教堂,是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見證與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
早期外籍傳教士在台灣特別關照弱勢族群,天主教神父錫質平1960年在台東創辦了「公東高工」 培養了許多來自貧苦家庭的優秀技術人才。
當年找來瑞士的建築設計師,在學校興建一棟板式結構的聖堂大樓,做為學生實習工廠、宿舍、禮拜堂
如今這棟大樓成了歷史建築,不但深具建築美學,還有教育的功能
以下閱讀參考資料:Link!
1953年瑞士籍的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會長-錫質平神父年36,這位正值壯年的神父一到台東之後,立刻愛上了這塊土地,胸懷大志地實踐其心中的傳教理念。於是,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與台東就此建立起深厚的兄弟情誼。
1957年私立公東高工創辦人為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讓他們能有機會學得一技之長,透過創設一所技藝訓練中心來達成這個理想。錫質平神父多方奔走籌劃募款,並透過瑞士技師工會及德國天主教公益團體Miseror等組織的捐助,邀請當時勇於實踐個人建築理論的瑞士籍工程師達興登(Justus Dahinden)設計規劃公東高工校園內的各項建築。而今,達興登(Justus Dahinden)已被公認為是歐洲戰後現代建築發展史中一位頗具代表性的建築師,是歐洲戰後建築史影響深遠的人士之一。
當時,瑞士技師工會派遣木工師徐益民(Peter Hsler)、技工師李濟民(Paul Lienert)、水電師白啟民(Werner Berger)及水泥匠易爾格(Ruedi Hg)等人到台灣的後山地區奉獻,這些素未謀面的異鄉人為這塊陌生的土地整整付出了三年的青春歲月。
公東,於1958年春開工,直至1960年完工。建物包括學生住宿大樓、學生活動中心、學生餐廳、聖堂以及教職員宿舍等。
教育,就從此刻開始無邊無際的蔓延
當時,聖堂大樓的設計是以一樓做為實習工廠使用、二樓當教室、三樓是讓學生可以好好休息的學生宿舍,神聖的教堂則坐落在頂樓。
達興登為了節省建築經費,獨具巧思地大膽採用台灣相當少見的『板結構』做為大樓主體設計,嘗試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將各種不同的需求空間做出完美的結合,因此一至三層樓的樓層空間顯得相當理性。
位於最頂層的教堂空間,則反映出其強烈的宗教信仰美學,以浪漫的象徵主義手法來呈現建築主體結構的美感。
達興登營造一個意境悠遠濃長、充滿宗教喻意想像空間的格局,就如同法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科比意(Le Corbusier)於1950年代,運用法國廊香教堂與拉圖雷特修道院的空間營造手法
位於聖堂西側牆面上的彩繪玻璃,是由瑞士工匠們精心詮釋耶穌基督受難與救贖的藝術之作
透過光線的導引,時而聖母的慈愛,時而耶穌的苦難,時而門徒的關懷,光影的變化令人驚艷。
神父、學校、教堂、愛與教育的傳奇,一群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將一生奉獻給台灣
已屆一甲子,他們日漸凋零。獨留這座教堂,訴說這撼動人心的故事
公東高工是白冷外方傳教會1960創辦年,以瑞士的二元學徒制為模範,講求理論與實習的平衡,確保學生畢業時能在專業技術及各項學科能力達到業界的標準,與先進國家同步且不亞於當時歐洲同業的技術水準。
與公東高工校長(圖上)、教務主任(圖下)合影
<白冷會與公東高工>影片是1967年白冷會在日本傳教的神父所拍下的珍貴鏡頭,鼓勵瑞士人募款。
創建公東高工的經費,大部分由瑞士天主教勞工運動,及工匠社團的募款所得而來。
為提供外賓參觀聖堂,並妥善維護,特定辦法:
聖堂大樓之參觀分為平日(上班、上課期間)及假日。
外賓參觀須事先提出申請 ,經學校同意後始得參觀。
參觀事宜由宗輔室負責,各處室協辦。
平日參觀由宗輔室及導覽學生負責,假日以學生導覽為主。
聖堂大樓預約參觀程序來賓請先於網站提出申請
公東宗輔室 電話:(089)222877 轉803
可依預約日期時段進行參觀,請勿攜帶食物飲料進入聖堂